馬陸亭:以高校分類發展支撐國家強國建設
作者簡介:
馬陸亭,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研究員,博士。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未來的中心任務,其中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教育強國建設是戰略先導。高等教育位居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是實現國家高水平自立自強發展的重要支撐。相對于其他層次類型學校,高等學校在聚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時表現更為直接,作用更為集中,具有更大責任全方位全鏈條支撐強國建設。由此,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體系建設,以及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都需要以高等學校的分類發展為基礎進行。教育評價須加強引導并提高針對性。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個國家因管理體制和文化傳統不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高等教育結構和體系。各類型高校既反映著高等教育的共同要素,也體現著不同的使命和特色,即“同”中有“不同”。同是共性,不同是個性,共性因素遠遠多于個性特征,少量的個性彌足珍貴,因此很容易走向趨同,這增加著分類劃定的難度。同時,現實是客觀存在,分類是要主觀劃定,現實是復雜的而分類卻是簡單的,非要用簡單、主觀的分類去套復雜、客觀的現實不可,那么怎么分都可能是吃力不討好??梢?,高校分類不是一個新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本身就說明了事物的復雜性。少量的個性反而會決定質的差異。
從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多樣化是一個長時間段的、自然的歷史進程,多樣化的高校系統與社會綜合系統的匹配關系及高校間自身的磨合是逐步完成的,反映著從演化到進化的轉變。我國高等教育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快速實現了從精英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兩次階段性跨越,各種關系缺乏磨合,多種分類設想都有產生和嘗試,但難以定論。因此,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特別是高等學校分類議題,是一個在理論上得到普遍認同而在實踐中又難以統一、不得不面對但又眾說紛紜的難題。在實際操作層面,高校分類更關乎學校發展的方向,涉及實實在在的資源利益調配,這更加增加了分類工作的難度。
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1],而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校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教育體系的有力支撐。以高校分類辦學、發展、評價為基礎推動高教體系建設,是當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近現代以來,大學不斷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形式日益豐富多元。所謂走出“象牙塔”,其實就是走進社會。各界對高校分類的重視,本質而言體現著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這一點,通過梳理世界高等教育多樣化的發展脈絡即可得以印證。
首先,早期的大學是“象牙塔”里的大學。自歐洲中世紀古典大學的建立,到美國產生“威斯康辛思想”之前,大學都是在“象牙塔”里。期間,經歷過法國巴黎大學的行會模式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學院制模式,以及德國柏林大學的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模式。盡管有模式變化和職能擴展,但是大學基本上都還是在“象牙塔”里,即大學是大學、社會是社會,大學與社會的聯系總體上不大。同一時期各大學的模樣也基本一樣,那時候大學的數量也不多。
逐步地,大學走出“象牙塔”。社會服務職能的提出,加速了大學與社會的聯系和互動。大學服務社會需求,社會反哺大學發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實現了共同的進步繁榮,達成“共贏”。
結果,產生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大學出現了分化,拓展出大學、高等學校、高等教育機構、第三級教育等不同稱謂,高等教育走向多樣化。再經與各自的政治體制、文化傳統、經濟結構等國情特點的結合適應,每個國家逐步形成了有著自身特征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模式、制度。
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特別是21世紀以來所謂的后工業社會、知識經濟社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時代等不斷迭代前行,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多元,高等學校日趨多樣,高校分類在實踐和理論上都非?;钴S。
關于國外高校的發展與分類,筆者曾經予以粗線條梳理:分散治理的美國,逐步建立起研究型大學、州立大學和社區學院系統,形成了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多樣化高校體系;強調等級的英國,在大眾化過程中實行雙元模式,出現了牛津、劍橋等著名古典大學與城市大學、新大學、多科技術大學的共同繁榮;崇尚理性的德國,通過大學與應用科學大學兩種模式的并進發展,為其制造精致產品的產業界注入了經久不衰的創造力和實現力;浪漫情懷的法國,更是走了一條與其他工業化國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養高級應用人才的工程師學校其社會地位甚至超過了綜合大學。[2]國外機構對高校分類也有過多種設計,如著名的有美國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三級教育分類、歐盟資助的全球多維大學排名(U-Multibank)等。
在我國相關部門工作推進方面,2017年《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提出,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可將高校分為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按兩類四種進行分類評估,第一類審核評估針對具有世界一流辦學目標的普通本科高校,第二類包括學術型、應用型、本科歷史短三種。各省級部門也不斷對所屬高校以分類促發展,如上海市根據兩個維度——“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四種類型維度與“綜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個類別維度——組合劃分了十二類高校,江西省根據“學術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示范性應用型、應用型”兩個維度劃分了四種高校,河南省將高校分為高水平大學、特色骨干大學、應用技術類型大學、高職高專院校四類,遼寧省將高校分為研究型、研究應用型、應用型三種類型等。
筆者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曾經陸續開展過一些高校分類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發表的大致脈絡是:1997年通過主輔變量的集中度模型歸納計算了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型大學、教學型學院、高職高專院校的層次數量,2005年提出按“教學型學院—研究型大學”和“學術型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兩個維度構建高校分類的分析框架,2009年提出“建設一流的高等學校體系”的具體思路,2021年提出按“理論型、工程型、應用型、職業型”進行高校分類的設想與評價設計的構想,出版過兩本直接相關的學術專著和發表過數十篇學術論文。
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我國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主題,高等教育既要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又要實現自身水平的提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起點是各類教育和各校按本質屬性發展,中間是各級各類教育相互協調融通,終點是教育體系與社會體系的契合融合。高等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走自己的創特色、重內涵、上水平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按理說,高等教育的多樣發展問題在大眾化階段應該得到解決。但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得太快,從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跨越15%到2019年超過50%,也就短短的十七年,“多樣性”這一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特征性議題雖然有所解決,但理念上的不成熟導致實踐上的不清晰,高校分類的困惑很多。
面對高質量發展和普及化階段的新形勢要求,解決高校分類問題的迫切性越來越強。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日益龐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個性特征更加分化,高等學校只有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才能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只有各高校都有特色而共同形成高質量體系才能支撐住整個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這只是一種理論上對理想狀態的描述,實踐中的難度會遠遠大于理論的方向性描述。當理論不能真正解決實踐問題的時候,說明理論研究還需要深化。
進入操作層次,就有了高校分類目的的價值取向問題。既然是分類自然就要“分”出來類別。分類是一種主觀劃定,雖然其基礎是客觀的結構和體系,但行為和結果要以主觀的形式表達出來。
按照實踐中已有的事實,高校分類主要有三大目的。第一,基于管理需要的分類。對于不同高校實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政策,習慣性提法就是高校的分類管理。這種分類一直存在,如我國高等教育兩級管理體制下的央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專本科院校與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其他高校等。第二,為了高校發展而分類。這種提法經常出現在政策文件或辦學實踐中,典型的說法就是高校分類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并明確對“雙一流”建設、應用型本科、師范教育評價提出了建議,說明這三類院校在發展方向、模式代表方面具有典型意義,它們也是教育系統近十年來著力推動的重點工作。第三,根據人才培養的不同而分類。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適應社會的最終體現。近年來教育部門出臺的與高校分類相關的政策主要開始依據這一目的進行,并注重質量文化建設。
這三種分類取向是相互關聯、協同發展的。為了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順序倒過來作為工作推動的次序將更有意義,因為促進人才培養適應社會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多元化特點應該是高校分類最根本的目的。即從人才培養入手,進而分類辦學和管理,有利于實現分類的真正目的;而從管理、辦學到人才培養的價值排序,容易在攀比過程中產生心理失衡而助長盲目沖動。因此,高校分類設計的源頭是人才培養,實現形式是分類辦學,政策導向是分類管理與評價。
根據我國高等學校發展的歷史傳統、政策推進和前期研究來看,按“理論型”“工程型”“應用型”“職業型”來設計高校分類,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其中的每種類型都實實在在地對應了一批學校的身影。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分類與由原始創新到產品生成的科技—產業鏈條相吻合,高??梢愿玫匕l揮支撐作用。按照從創新到產品的實現過程看,第一步是認識世界的科學發現,重點在形成揭示原理的科學知識理論;第二步是改造世界的技術發明,融合理論與實踐而產生從無到有的新技術;第三步是集成性的工程實現,協同多種技術協調多種要素創造出人造物;第四步是各領域的技術應用,主要是已有理論知識的轉化和常規技術的應用;第五步是批量化生產社會產品,通過物美價廉和有質量保證的產品滿足人類需求??茖W、高新技術、工程、普通技術、技能在內涵上有著實質性的不同。
上面的第二步最為精妙、復雜和多元,與各類高校都有一定關系,更與產業、企業密切相關,因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企業。這也指明了未來高等學校最有生機的路徑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開辟發展新賽道。這是一個更值得廣泛、深入探討的命題,現在的研究還很不夠。第二步之外的其他四步則與四類高校有著直接的對應關系?!袄碚撔汀币岳碚撽U釋為主,有自然科學原理、社會科學原理和工程技術原理,如同過去文理類綜合大學和理工類科技大學;“工程型”以工程實踐為主,原理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多學科的綜合協同集成;“應用型”以知識、技術在工作場景的應用為主,重視知識轉化和技術擴散;“職業型”強調熟練技能操作,特別是培養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高技能人才。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路徑都在發生急劇變化,高校層面需要通過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來應對這種變化,國家層面則在以實施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來適應時代要求。高校分類發展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及高質量體系建設都有著實質性的聯系,由政策邏輯看分類是基礎性工作。
結構、分類體現的是狀態,體系反映的是關系。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學校類別緊密相關,并涉及其間、其外的多種聯系。結構、分類是一種靜態的狀態,體系則是一種以狀態為基礎的動態關系聯接。因此,先有結構、類別,再有體系。好的狀態需要清晰而相對穩定,好的聯系應該暢通并富有彈性。
長期以來,各國高等教育通過演進都有著與自身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結構。高校分類發展是學校在大規模育人情境下面向學生能力特征差異和社會多元分工要求的現實選擇,并進一步助推了教育的多樣化、學校的特色化和學生的個性化。不同高校通過內涵式發展提升特色和水平,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前提。
高教現實結構和社會未來需求是高校分類的主要依據,而高校分類又進一步形成高教體系的基礎。盡管高??陀^多樣的復雜性遠非我們主觀所能設定,仍需要在政策上確定出分類框架。各高校在這個大的框架內依據自身情況實現更有特色的發展,進而在總體上強化“宏觀有序、微觀搞活”的體系力量。
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既包含各高校的自身內涵發展,也包括高等教育體系的完善及與其他教育的聯系,更涉及與社會系統的契合程度,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素完全一致。不同點在于側重方面的差異——高質量發展首先關注的是內涵,是否符合本質屬性要求;高質量體系更重視內外關系,是否相互適應和匹配。因此,教育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同一事物的“里”“表”兩面,前者是內涵實質,后者是呈現形式[3]。高校分類發展需要對標對表要素和關系,做好基礎性工作。
基本輪廓反映的是某種程度的共識,有助于理清工作的大方向,做到“不逾矩”?;据喞从巢怀鎏厣?,特色問題需結合國情特點做更進一步的分析。
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脈絡看,存在著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個體系的高等教育,德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這容易做出解釋:創新是心臟動力,應用是血液循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經給出過按學科性、應用性和技能性劃分的人才培養框架,其《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將高等教育分為按學科設專業的5A1、按行業設專業的5A2和屬于職業技術教育的5B。我國近年來在“雙一流”大學建設、應用型高校轉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特別是本科職業教育發展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前面提到的2017年的高等學校設置文件就是將高校分為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
按“理論型、工程型、應用型、職業型”設計高校分類體系,差異點主要在于“工程型”和“應用型”是否為同一類型?筆者認為,研究的作用就是要不斷細化而逼近本質。在明確區分二者的內涵之后,更重要還體現在實踐層面。因為應用型在我國系約定俗成的特指,即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工業部委管理的行業院校無法歸入這個類型。還有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對工程師的大量需求,“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4]。
進一步地還有“應用型”和“職業型”的區分。業界認識的混亂一是有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政策,二是有本科職業教育的設立。其實國外也有類似的困惑,如德國于2018年底發布的《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提出建立“合格職業技師”“職業學士”“職業碩士”三級高等職業教育學位,由此引發了廣泛爭論——本碩學位沖擊了傳統職業教育理念、對學術學位的模仿容易導致忽視職業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特色、破壞職業資格與技能的整體性等[5]?,F代技術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高技能以現代技術為基礎,如果我們把職業教育最終定位于技能人才培養上,則概念困惑就會消失,“職業型”高校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從事有熟練要求的工作)和“應用型”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從事不固定場域的知識或技術應用工作)就有了類的區分。都是技術“惹的禍”,技術的適用面廣泛復雜,有待再深入研究。
高校分類具體怎樣分也許還有探討空間,但高等教育的體系建設一定是以高校分類發展為基礎進行的。因此,出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需要,開展高校分類工作的迫切感在增強。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動是落實、檢驗和完善思想的有效方式,高校分類發展的實踐步伐還需要加快。
高質量的高教體系就是每所高校各有特色、追求品格并相互補充,整體形成體系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特點、興趣、志向而選擇不同的學校,最后共同積聚起最大力量支撐強國建設。高校分類發展要服務這一目標理想。
評價是發展的指揮棒。高校辦學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高校發展就是以遵從共性規律為基礎把特色做鮮亮,同時要著力創新發展支撐強國建設,因此高校評價應有共性標準、特色標準和創新導向。底部抬高、特色增強、創新活躍,是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的行動點,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著力點,是實施高校分類發展的關鍵點。
共性標準反映高校組織的共同特性,如高等教育的規格要求、人才培養的條件和過程要素、組織功能的實現情況等,既有底線要求,也能進行水平比較。
當前,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提高,推動創新發展的任務加重,探索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基本路徑改革的內容增多,落實教育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核心功能的使命加劇,都需要教育評價進行引導。
特色標準反映多樣化形態下高校的個體優勢和價值,特色也是質量和水平的基本內涵。個體的高校發展越有特色,整體的高等教育體系就越有質量。
既然要分類就得有“類”,類不同即存在著核心的差異,高等教育共同屬性下的個性特征差異是其關鍵。分類發展下高校評價的重點是突出有代表性的關鍵因子,如對“理論型”高校的評價重點在知識理論創新,對“工程型”高校的評價重點是產業實踐引領,對“應用型”高校的評價重點為知識轉化及技術服務能力,對“職業型”高校的評價重點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技能水平。以共同性保證規格要求,以差異性推動特色發展。
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創新一是要解決問題,包括解決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國家發展戰略性議題、關鍵卡脖子技術、主體功能區牽引、區域產業發展問題、鄉村振興難點、企業發展難題等;二是要打造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各高等學校要勇于面對科技革命、數字時代所帶來的社會形態重塑和經濟產業變革,著力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做出貢獻、支撐國家現代化發展。
技術的發明、創新、創造、革新與各類高校都有關系,依靠科學原理、融入社會發展、加強科教融匯、實現產教融合應該成為未來高等學校的重大辦學方向。高等學校只有融入時代、融入社會,才能真正發揮其對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作用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作用,進而贏得自身的輝煌。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馬陸亭.從一流大學建設轉向一流體系建設——如何推動高等學校的分類發展[N].光明日報,2014-07-08.
[3]馬陸亭.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教育體系的多種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21(24):26—27.
[4]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N].人民日報,2021-9-29.
[5]巫銳,陳洪捷.德國《職業教育法》修訂的新動向及其爭議[J].比較教育研究,2020(3):11—18.
(責任編輯 范皚皚)